唐大中四年,湖州城外的一条花船上,一个中年男子在众多美女的欢笑声中沉沉睡去。船上的女子们显然都是歌伎,个个身姿曼妙、风情万种。或许是酒意微醺,她们毫不在意醉倒的男人,纷纷开始自己的嬉闹。
夜晚凉意渐浓,月光如勾,河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白雾。尽管夜寒难掩船内的欢乐,笑声和歌声依旧不断。然而,岸边的乞丐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艘靠近的花船,他正与一条野狗争抢食物,显得格外悲惨。
“姐妹们,船快靠岸了,咱们该回去了!”一位歌伎急切地催促道。她的话语中带着些许不安,好像不下船就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。
展开剩余85%其他女子听话地开始整理衣饰,准备下船。而走在最后的那个歌伎,突然回头望向仍在船舱中酩酊大醉的男人,问道:“咱们走了,他怎么办?要不我们把他带回去吧,看来他不缺钱,应该不会赖账。”
另一位歌伎轻笑着回应:“别管他了,他可是咱们湖州刺史。很快就会有人来接他,花费的钱明天去刺史府拿就行了。”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这位男人的熟悉,甚至有几分轻蔑。
但那位担心的小歌伎依旧不放心,问道:“真没问题吗?他看起来身体也不好呀。”
“听说他在青楼混迹了三十年,经验比我们都多,放心吧,没问题的。”那歌伎显得有些不耐烦,拉着她的姐妹准备下船。
这时,船外传来马蹄声,几个护卫骑马而来,迅速将醉得不省人事的刺史带走。
这位刺史正是刚上任不久的杜牧——那位与李白、杜甫齐名,并与李商隐并列“小李杜”的杜牧。他的诗文流传千古,但为何他会沉迷青楼三十年,成了人们心中的谜。
杜牧的家世并不显赫,父亲只是一个不高的家族支脉,且杜牧排在家中十三,地位较低。祖父杜佑曾是宰相,家族一度辉煌,但杜牧却未能继承祖上的荣光。杜牧从小聪明好学,父亲尤为宠爱他,倾力培养。
然而好景不长,杜佑去世后,杜家财富被分割,杜牧的父亲也未能继承大量遗产。后来杜牧的父亲去世,家产再次被分配,杜牧所能继承的仅有三十间房产,这让他不得不出售这些房子维持生计。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抱负,立志报国安民。
尽管家道中落,杜牧并未因此放弃理想,他游历名山大川,增长见识,并将所见所感化作文章表达。虽心有报国志,但成年后的杜牧却不知为何,总是流连于青楼。这些地方不仅有美丽的女子,还有许多才学深厚的妓女,这与当时的唐朝妓院文化息息相关。
杜牧,才情出众,在青楼也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。尽管他的家境贫寒,依靠自己的才学,在长安的青楼中,他可以白吃白住,甚至在某些青楼中享有特权。
随着岁月流逝,杜牧开始向往曾经的大唐盛世,并立志成为像祖父那样的宰相,辅佐皇帝恢复昔日的辉煌。然而,现实的政治腐败和百姓疾苦让他愤慨万分,他写下了《阿房宫赋》,用笔触揭露了当时朝廷的奢靡。杜牧的这篇文章广受欢迎,成为了长安文人的谈资,他的名字也因此声名鹊起。
年仅二十三岁的杜牧,凭借《阿房宫赋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,三年后,他参加了唐朝科举考试。科举考试的环境非常复杂,门阀世家几乎垄断了考试名额,但幸运的是,杜牧得到了贵人吴武陵的提携,成功进入了仕途。
但进入朝廷后的杜牧并未如预期那样一帆风顺。尽管获得了进士的身份,他被任命为校书郎这一微不足道的职位,日复一日地做着枯燥的工作。为了消遣,他开始频繁出入青楼。
在长安,他沉迷于青楼,心情愈加郁结。他看到许多年轻后辈,凭借关系迅速晋升,而他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才华。心情郁闷的杜牧写信请求调职,于是,他被调往扬州。
扬州是唐朝经济的中心之一,也是一座以繁华青楼著称的城市。杜牧再次沉迷于烟花之地,尽管牛僧孺曾多次劝诫他,但杜牧依旧我行我素,享乐其中。在扬州的日子里,他遇到了张好好,这位女子的温柔气质深深吸引了他,但她已决定嫁给别人,杜牧因此痛苦不已。
在扬州的清闲日子里,杜牧依旧没有放弃他的报国梦想,但他心知,自己一个人无法改变唐朝的命运。最终,他深感无力,对国家与朝廷的失望,让他更加依赖青楼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。
多年之后,杜牧在洛阳偶遇了当年让他心动的张好好。此时,张好好已经不再年轻,她的命运早已发生了变化。得知她被抛弃的消息,杜牧终于觉悟。
他不再沉迷于纸醉金迷,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命运。杜牧最终将自己的情感写成《张好好诗》,以此铭记那个曾走进他心底的女子。
尽管如此,杜牧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,青楼成为了他的“家”。他在外面周游各地,做了几个刺史,但他始终未能改变命运的安排。在唐朝藩镇割据的晚期,杜牧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,他的仕途早已没有希望。
杜牧在青楼里挥霍了近三十年的时光,直到五十岁去世。虽然他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梦,但他却成了晚唐时期诗坛的耀眼明星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个人配资,股票去哪里加杠杆,盈易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