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长安十二时辰》这部剧中,张小敬曾经历过一段屈辱的时光。因他拒绝参与攻打石堡城,他被降职为大头兵,流放到边疆的烽燧堡,还被信安王赐予了一把象征屈辱的“折辱之刀”。尽管这段故事属于虚构,但石堡城作为历史上的战略要塞却是真实存在的,且它在唐代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。
石堡城的遗址位于今天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的石城山,它坐落在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交界处,是大唐帝国防线的一部分,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。唐朝为了夺取这座城池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石堡城不仅是陇右、河西地区的要塞,还是防御吐蕃入侵的关键所在。若落入吐蕃手中,它将成为攻击唐军的前哨基地,切断河西走廊,进而威胁整个西域。
石堡城虽然不大,驻兵大约千人,但其地理位置独特,修建在半山腰,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山下,这使得它易守难攻。历史上,石堡城几度易手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的盖嘉运,正是因为失守石堡城而被革职的。
展开剩余80%当时,唐玄宗原本打算让干儿子王忠嗣负责收复石堡城,但王忠嗣却拒绝了这一任务。他认为,石堡城防守严密,且吐蕃将士防守强大,如果贸然进攻,必然会有大量伤亡,因此他建议暂停进攻,等待时机。王忠嗣虽然是唐玄宗的宠儿,但也因这次拒绝而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。
接下来,唐玄宗派遣董延光去攻打石堡城,但最终失败。任务再次落到了另一位名将哥舒翰身上,经过艰苦的战斗,哥舒翰终于用6.3万兵力攻克了石堡城。虽然伤亡数字不详,但估计唐军损失惨重,数万人可能丧生。为了一座小城,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,是否值得,留给后人讨论。
不过,历史上也曾有人几乎“兵不血刃”就从吐蕃手中夺回了石堡城,那人就是信安王李祎。李祎的出身极为高贵,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,吴王李恪的孙子。他的人生经历曲折,年少时随父流放至岭南,直到四十多岁才回到洛阳。
李祎的家族在唐朝有着较高的地位,尽管他并未继承父亲的爵位,却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唐中宗的赞赏。后来,李祎多次担任重要职务,最终被任命为信安王,并在开元十五年被任为左金吾卫大将军,正式进入军界。
开元十七年(729年),吐蕃与突厥勾结入侵河西,李祎被唐玄宗派往前线,负责守卫陇右地区。尽管李祎年近七十,且从未上过战场,但唐玄宗仍将重任交给了他。李祎接受任务后,首先稳定了陇右的局势,并将目光投向了石堡城。
石堡城不仅是吐蕃入侵的一个重要战略点,也是唐军防线中的“胜负手”。李祎认为,只有夺回石堡城,才能彻底斩断吐蕃对河西走廊的威胁。面对众人反对,他坚持自己的决定,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。李祎的方案并非硬攻,而是采用了偷袭战术。他巧妙地指挥军队“倍道兼进”,出其不意地攻占了石堡城,俘虏了敌军并获得大量战利品。
这一战的成功让吐蕃震惊不已,因为石堡城本是吐蕃战略中的关键一环。失去它后,吐蕃不得不向唐朝求和,最终双方缔结和约,恢复和平。
李祎的这一战略,虽然看似轻松,却在大唐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石堡城的胜利,使得李祎名声大噪,但他并未因此停歇,后来又参与了辽东的战斗,以压倒性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军事地位。
然而,李祎的成功并未使他平步青云,他很快卷入了朝廷的权力斗争。在宇文融等人的阴谋下,李祎差点被弹劾。不过,凭借着玉真公主和高力士的帮助,他化解了危机,最终稳住了自己的位置。
李祎的经历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历史上,许多人认为他凭借“运气”获得了成功,但也有声音认为,他的功绩被某些人有意抹杀或忽视。关于李祎的真正贡献,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。
至于张小敬拒绝参与石堡城之战的理由,他认为攻打石堡城不过是用将士的生命去换取皇帝的欢心。这种观点引发了不同的看法,您怎么看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个人配资,股票去哪里加杠杆,盈易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